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心的博客

教育从心开始......

 
 
 

日志

 
 

是谁不正常呢?(原)  

2010-06-18 11:37:50|  分类: 素儿育儿吧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闲话少说,大家不妨一起来假想一些情景的发生,想象一下当这些事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会做何感想?

当孩子在自己反复提醒后,还是低着头写字时…….

当孩子一边咬着牙刷、流着口水,一边摆弄着水龙头上的水滴时……

当专注地看着电视的孩子,对关于她晚饭想吃点什么的询问不理不睬时……

当孩子执拗地要另辟一条有些绕远的 “蹊径”时…….

当孩子在熟人面前,对你让他叫“叔叔好”的提醒充耳不闻时……..

当孩子的考试卷上又出现重复的错误时…….

当……当这其中的某件事情发生在你的面前时,你是否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感觉这孩子真是不可理喻。随后,种种煽动你愤怒情绪的想法迅猛喷发:

“我的话,你从来就不听!这样写字,把眼睛都写坏了!”

“你怎么老那么三心二意啊!”

“我在跟你说话,你到底听见了没有!”

“有近道不走,干嘛要绕路走,你哪根筋搭错了”

“怎么这么没礼貌,真没面子!”

“上次我怎么跟你说的,还犯同样的错误”……

伴随着焦虑、烦躁和愤怒,虽然我们渐渐学着抑制住自己的负面情绪来和孩子沟通,但我们也一定可以意识到,在这种抑制着负面情绪的状态下,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视角和语气都很受影响。比如,我们会非常关注于自己这种“忍耐”或某些“让步”后孩子所作出的回应,也因此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尤为敏感。如果孩子能够积极配合,倒是有机会烟消云散、如愿以偿。可是,事情往往都没那么容易解决,一旦孩子仍然我行我素,那时心里的火就像浇了桶油一般愈演愈烈。而这种状态下的沟通语气往往也好不到哪去,“命令”、“威胁”的语气常常是脱口而出,“我不是跟你说过要对别人有礼貌吗?”、“你下次再犯这样的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想想这种冷言冷语的沟通,哪个孩子会爱听呢?又何谈愿意去积极配合呢?于是,孩子要么选择识相地屈服于我们的强权,要么就演变成顽固的抗争,前者有效却后患无穷,后者无效且雪上加霜。压抑着情绪的处理尚且如此消极,更不用说那种粗暴的处理方式了。

难不成,我们都应该对这样的事情不再焦虑吗?抛开该不该有焦虑不说,我们先一起来体验另一种状态的感受。如果,我们试着告诉自己,无论在孩子身上发生什么自己可以想象到的无比严重的事情时,我们都冷静地对自己说上三个字——“正常的”。不妨现在就设想一个件自己觉得很严重的事件,然后排空一切想要判断或评价的杂念和冲动,平静地告诉自己“正常”,然后再仔细的考量一下这件事情或孩子行为的前因后果。此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心态或行为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许你就会对今后自己的情绪何去何从有全新的思考。

当孩子在反复的提醒后,还是低着头写字时…….

“正常的……原来六岁以前的孩子是无法保持长时间挺直的坐姿的,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孩子一边咬着牙刷、流着口水,一边摆弄着水龙头上的水滴时……

“正常的…..想想孩子还这么小,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注意而忽略手头平常的事情,这不是很正常的吗?难道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视若无睹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正常现象吗?”

当专注看着电视的孩子,对关于她晚饭想吃什么的询问不理不睬时……

“正常的……这么喜欢看的动画片,在孩子如此专注的时候,怎么可能听到我说的话。选一个更合适的时候问他是不是更重要呢?”

当孩子执拗地要另辟一条有些绕远的“蹊径”时…….

“正常的……孩子天性就喜欢探索,走一条从来没做过的路对他来说,当然会是件很兴奋的事情。”

当孩子在熟人面前,对你让他叫“叔叔好”的提醒充耳不闻时……..

“正常的……谁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心情好或不好时、在自己情愿或不情愿时、在对方熟悉或陌生时,都可以做到礼貌地和对方打招呼的呢?我们又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一个孩子呢?”

当孩子的考试卷上又出现重复的错误时…….

“正常的……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重蹈覆辙的经历,又何况是一个需要成长的孩子呢?”

“正常的……”之后,你是否感受到内心涌上一股畅快的释怀呢?当你真的能够把一切可以想到的“恶劣”现象都当作是“正常的”事件来看待时,我们就都可以彻底摆脱那种随时要拉响警报状态下的敏感、焦虑和烦躁,换来的是宽容、平和与豁达。此时,我们反而可以对眼前的“问题”有更透彻的反思和分析,也会渐渐发现:

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根本不需要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解决,甚至还需要我们的呵护。如刷牙的分心、执拗的绕路。这种对新奇事物的向往,不正是我们应该竭力保护和激发的天性吗?

更有意思的是,追根溯源,很多问题其实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比如是否应该在孩子专心看电视时沟通事情,以及是否有必要让孩子逢人便打招呼。当我们反思、并排除自己存在的问题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反思自己评价孩子礼貌与否的标准),孩子的“问题”也自然就不存在了。

即便是孩子身上那些真的“不正确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平静地告诉自己“虽然这是不正确的,但却是正常的!”。道理很简单,他们都还是个孩子,还是个会受到自身发育的限制、不良的成长环境、错误的教育方式等种种因素影响的孩子,还是个太需要时间、经历来不断体验、总结和成长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难道不都是可能性很大的吗?不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仅从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来看,不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吗?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评价标准是不是本身就不合理呢?我们为什么总要用看待洪水猛兽那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成长中正常的“问题”呢?那个真正“不正常”的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呢?

那孩子身上出现的“不正确”,我们真的就不闻不问了吗?当然不是,只要我们不把“不正确”定位在“不正常”,而是看成“正常的”、“需要循循善诱、细水长流的方式来引导”的事件,我们便不会急于与孩子就某事一下子争出个高低胜负、是非对错,而是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引导孩子的发展。我们也才可以找到最积极的状态去和孩子沟通,分析出问题的症结,释放出我们的幽默、智慧和真诚……这时,对于这些天性中都渴望着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孩子而言,当他们充分体会到这份我们传递的理解、宽容和信任时,还会有什么问题是真的无法解决的呢?

罗嗦了一堆大道理,一定还有很多朋友些心存疑惑,真的会这样吗?这里,分享一段我和亮亮的经历,用事实来体验平常心的积极效应:

某个周末,亮亮八点多起床后,把犯懒的劲头从床上转移到了沙发,哼哼叽叽地倒在沙发上喊着“好累啊”。此情此景,我可以选择像以往那样,依旧把此类事件看成不正常的、无法接受的“行为”,也可以选择心平气和地告诉自己“正常”,我选择了后者。

劝了几次未果后,我告诉亮亮妈妈实在太饿了,要先吃早饭了,让他饿了再过来吃。此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语气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坦诚而自然,完全没有往日借这种方式刺激孩子的冷酷和烦躁。

儿子还是没理我,我排空一切杂念,继续告诉自己“正常”。

吃了几口,心情没有受到情绪影响的我才有了灵感想到一个新的“招数”,撒娇着告诉儿子自己吃饭都不香了,问他愿不愿意来陪我吃。

儿子边打挺、边念叨着“起不来啊!”,还美滋滋地把玩着新买的玩具。“正常”,我继续梳理自己的心态。

我坐到儿子身边,很理解地共情道:“亮亮拿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一定很开心……”本想借此引出“但不要影响到吃饭,好不好!”之类的规劝,可还没来得及说,儿子就噌地一下坐了起来,穿上鞋刷牙去了。

还有,亮亮长期都存在的临睡前磨蹭的习惯,也在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下,在历时一个多月之后发生了质的的飞跃。某日,小家伙居然主动提出要早点刷牙,说是可以多留些时间画画。试想,如果我总是用焦虑、烦躁、指责的状态去解决亮亮的磨蹭,孩子能有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悟和转变吗?虽然这份转变来的很慢,但我知道这种耐心、平和的等待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平常心赐予我们宽容的胸怀、冷静的头脑、幽默的智慧……

平常心赋予孩子轻松的情绪、反思的空间、调整的动力……

平常心,值得我们追寻的教育心。

  评论这张
 
阅读(482)| 评论(7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